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团学工 >> 学工活动 >> 正文

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“红音筑梦”推普实践队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细沟村 开展语言文化润乡土实践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5-08-29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主动响应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的号召,7月24日,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研学实践队10名师生奔赴保定市阜平县细沟村,开展“‘语’润乡村 ‘技’兴文旅 ‘红’铸根魂”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,以实际行动为传播语言文化贡献青春力量。

(师生齐聚在细沟村安居家园广场广场)

推普到田间地头,共筑语言桥梁

阜平县是革命老区,地处山区,当地人常用方言交流,受困于交流障碍,当地一些特色农产品及红色旅游资源尚未被充分挖掘,特别是在“互联网+”新业态下,语言壁垒更成为电商营销与文旅品牌传播的突出瓶颈。为此,实践队紧扣“三个重点”,即面向重点人群(旅游从业者、电商博主等)、讲解重点内容(注重从提升语音语调、表达流畅度、专业术语等方面进行培训)、培训重点知识(接待规范、讲解技巧、应急处置、客户沟通、营销推广等),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推普活动。培训过程中,队员们结合所学专业,融合现代媒体技术手段,带动当地红色基因融入服务各环节,帮助实现一网式便民旅游服务等。


(了解当地用语习惯)


(积极进行推普宣传)

推普到乡村课堂,乡音普语助振兴

实践队在细沟村围绕“普通话+趣味教学”开展推普活动,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,帮助乡村儿童感受普通话的独特魅力,提升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。实践队员从气息发声、发音技巧等基础知识入手,结合儿童熟悉的童话故事开展朗读训练,让孩子们在逐字逐句中感受普通话的韵律与规范。为打破课堂沉闷,队员们设计了“成语接龙”“词语连连看”等互动游戏,在游戏中针对性地纠正孩子们的方言发音习惯,比如对易混淆的平翘舌音、前后鼻音进行重点指导。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不仅提升了普通话表达的准确性,学习热情也持续高涨,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推普工作的少年根基。


(纠正儿童普通话发音)


推普到红色文旅,红音普语照初心

为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,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同时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助推普通话推广,实践队深入老党员家中、土改小院、邓颖超旧址、晋察冀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调研。调研中,队员们用标准普通话记录革命故事、解读历史文献,将收集到的红色素材转化为鲜活教学内容,让推普课堂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,也实现红色文化浸润,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于“说话普通话、写好规范字”的认识,也让他们在学习通用语言的过程中厚植爱国情怀,是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工具。


954CD


(师生于晋察冀纪念馆)

推普到钟鼎彝器,通言兴文脉根魂

志愿者们在青铜展区,为展品铭文标注普通话规范读音,用普通话讲解铭文背后的历史故事。活动中,志愿者们还与参观者互动,教读器物名称及铭文关键词,帮助不同口音的观众跨越语言障碍理解文物内涵。师生在讲解中体会古人智慧,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”的体现,以文物为桥,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古今文脉的纽带,为文化传承注入新鲜活力。



(师生于河北省博物院)

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,也是培育时代新人、传承民族精神的长远之策。此次实践推普活动,以“推普+”为纽带,将红色传承、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不仅让普通话在细沟村落地生根,更通过语言桥梁激活了乡村文化活力、凝聚了发展合力。系部学生深受感染,努力进行推普实践,24级旅游管理专业刘可意同学积极发挥专业特长,作为正定县博物馆讲解员事迹被正定县电视台报道,共青团正定县委认定其工作优秀;24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杨淼同学,被共青团永清县委授予“返家乡优秀志愿者”荣誉称号。

(刘可意同学在正定县博物馆讲解)

(杨淼同学被评为“返家乡优秀志愿者”)


关闭